身體整體放鬆的結果就是身體的關節練活練開了,也就練出整體的彈簧勁,這種勁有一種穿透力,這才是太極拳的內力。
文I 李雅軒
不用力
凡做任何事,一切都要有魄力,有力量,則一切事才能迎刃而解,這是個千古不易的道理。然而練太極拳為什麼要說不用力,其理安在哉?
太極拳說不用力者,是說不用明力,如用明力被對方早知,使對方有備,我去攻擊則無效矣。
明力則是以筋骨肌肉之力為之,這種力雖大而變化不快,在打鬥方面不夠巧妙。
說太極拳不用力,是不用這種以筋骨為主的明力。然而是要用以氣、以神為主的內力,來去變化極快,可以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。
練這種以神為主的力量須將筋骨肌肉上的力放鬆,如不鬆就練不出這種以神為主的力量來。
所以說練太極拳不用力就是這個道理。
練太極拳不用力,但要用意,用意就是神的意思,就是說練太極拳要用意用神的力,有了這種力,凡事可以迎刃而解了。這與老論是不違背的。
放鬆
放鬆是要神松、意松、氣松、形松。
鬆的意思是松展、鬆柔、松沉、鬆通、松空、鬆開。而不能鬆懈、松癟。一定要在靜中松、在松中靜,在松中沉、在沉中松,松要松得透,要一鬆到底。逐步達到通、空、開。通就是上下通、內外通,空就是空蕩盪,無一絲滯點,人在氣中,氣在人中,此時也就明白什麼叫真正開合了。
做動作時不許端肩膀,也就是做動作時最大限度地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時的高度放鬆狀態。
動作慢,運勁如抽絲,雖動尤靜。慢才能隨時檢查肩膀及手臂的狀態(都不准使勁)。
除了動作的特殊要求,一般情況下肘抬起的高度必須低於手腕(以手腕把手臂領起,如同有一根繩把手腕吊起來,肘和肩即下墜,但又跟著向上走)。
腰胯的放鬆必須建立在中正安舒的基礎上。上身自然直和正。
做動作時,慢慢體會出最佳「松舒點」,比如做到動作的「定式」時,上身動作保持不動,腰胯可往左和往右轉一下,找找哪一個地方腰跨覺得沒使勁,哪個地方腰胯不彆扭,哪個地方最自然舒服,找到這個點,以後做動作就直接往這個點上做。
膝蓋在任何情況下不許繃直,也想著放鬆。
手臂長時間不使勁,手臂自然的重量會使得手臂有一種往下掉的重量感,有了這種重量感,就是手臂的松沉感,這種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勁。
松沉勁練出來了,其他勁自然也就出來了。
松沉勁是逐漸練出來的,個人體會是由上往下的練出來,先是練出鬆肩墜肘,把鬆肩墜肘保持住,再把腰胯的松沉練出來。
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,就是不讓使勁還要把手臂抬起來,不使勁能抬起來嗎?能。注意使的不是肌肉力,而是用關節之間的韌帶勁。
其實,鬆肩墜肘、鬆腰松胯的目的就是要把身體各處的關節練得鬆開,骨關節韌帶拉長,使得氣血節節貫通,韌帶長了,發出的松沉勁就越長,這一點非常重要,功力全在這裡面,身體整體放鬆的結果就是身體的關節練活練開了,也就練出整體的彈簧勁,這種勁有一種穿透力,這才是太極拳的內力。
更多運動相關知識,請多多關注粉絲團「運動大聯盟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