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宋朝事實類苑·祖宗聖訓》中講:
_
「以大度兼容,則萬物兼濟。」
若一個人有博大的胸懷,能夠做到兼容並蓄,則天地萬物都能與之和諧共生。
人活一世,就是一個不斷見天地、見眾生、見自我的過程。
容得下世間的千姿百態,便能經得起命運的跌宕起伏。
反之,便只能屈就在自己圍起來的方寸之地。
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曾說:
_
「唯寬可以容人,唯厚可以載物。」
能容人者,無論是春風得意,還是虎落平陽,身邊總不乏支持他的人。
要知道,人海茫茫,有謙謙君子,亦不乏奸佞小人。容人者,總能看見他人的難處,
體諒世事的艱辛。對於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,還能一笑而過,這是極高的修養。
晚清政治家左宗棠,桀驁不馴,目中無人,是出了名的暴脾氣。
他特別喜歡罵人,就連提攜他的曾國藩,也未能倖免。
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,理應尊重才是。可左宗棠為人傲慢,未曾將曾國藩放在眼裡。
他在家中多次罵曾國藩「挾私」,家庭教師範賡,從初次聽時的尷尬,到最後變得厭煩。
但是,面對左宗棠的辱罵,曾國藩都是付之一笑。他曾在給咸豐皇帝的奏摺中高度評價左宗棠:
_
「剛明耐苦,曉暢兵機。國幸有左宗棠也。」
君子量不極,胸吞百川流。曾國藩能容人的氣度,終得天下人敬佩。
在當時,同為「晚清四大名臣」的「曾左」二人,朝廷多將曾國藩排在左宗棠前面,
為此,左宗棠非常不滿。
他問侍從:
_
「為何人都稱「曾左」,而不稱「左曾」?」侍從直言:「曾公心裡常有左公,而左公並無曾公。」
能容人者,因其可納百川,民心皆為之嘆服。而睚眥必報者,會因私德有虧,眾人自與之遠離。
有道是,大千世界,各有芳華。
不論布衣百姓,還是身居高位,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。
看得見別人,容得下別人,向能人請教,為弱者鋪路,方能使腳下的路越走越寬。
真正強者,都是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
他們不會躺在過去的成就裡指摘他人,更不會為了一己私慾而詆毀貶斥。
俗話說,量大方成事,樹大能遮陰。
確實如此。
成大事者,必是善於接受和包容,能在挫折中拼搏,在苦難中成長。
人生海海,山高水長。只有經得起風雨的洗禮,才能擁有堅硬的鎧甲,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;
那些遇事一蹶不振的人,只會越陷越深,最終迷失在無盡的哀怨和忿懣中。
西漢史學家司馬遷,在其父司馬談逝世後,繼任太史令之職,並遵從父親遺願,
立志編撰出一部「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」的史書。
然而,世事難料。
將領李陵出征匈奴,遭遇埋伏後,寡不敵眾,戰敗投降。
消息傳回朝廷後,滿朝文武都在彈劾李陵的所作所為。
唯獨司馬遷站出來,向漢武帝進言,稱李陵品德忠良,驍勇善戰,屬精忠報國之將,
此次投降定是權宜之計,他日定會擇機回到中原。
不久,李陵投降匈奴之事被將領公孫敖「坐實」,
漢武帝盛怒之下,滅了李陵三族,司馬遷也被牽連入獄,遭受殘酷的「腐刑」。
受此大辱的司馬遷,並沒有一蹶不振,他深知責任重大,更加奮發圖強,
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書的創作當中。最終歷時十四年,嘔心瀝血完成史學著作《史記》。
《史記》,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,因其史料豐富而翔實,被列為「二十四史」之首。
魯迅曾評價《史記》:
_
「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。」
有道是,曾經滄海,桑田依舊,除卻巫山,雲淡風輕。
大多數人的一生,都布滿了坎坷,倘若任其泥潭深陷而無法自拔,
糾結於過往的恩怨情仇、榮辱得失,只會看不清前路的方向,最終蹉跎了自己。
那些令人羨艷的成功者,只不過比他人多了一份豁達,
少了一份執念,多了一份從容,少了一份慌亂。
曾經看過一則佛教小故事:
寒山與拾得是佛教史上兩位著名的詩僧。
一天,寒山問曰:
_
「世間有人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騙我,該如何處置乎?」
拾得答曰:
_
「只需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、再待幾年,你且看他。」
深以為然。
心胸寬廣的人,必是良善之人,不會因為口舌之爭,而錙銖必較。
他們往往懷揣一顆慈悲的心,照拂眾生。
王安石變法時期,身為舊黨中堅力量的蘇軾,備受排擠,後因「烏台詩案」,被投入大獄。
在獄中關押了四個多月後,蘇軾謫居黃州,擔任團練副使,一個並無實權、受人監督的小官。
從文壇領袖、當朝太守,到人微言輕、無人問津,蘇軾陷入了人生低谷。
儘管如此,他仍然保持大家風範,沒有因為命運的不公而遷怒他人。
一日傍晚,蘇軾與友人一起踱步回家,一個醉漢迎面走來。
擦身而過時,醉漢失去平衡,令蘇軾躲閃不及,跌倒在地。
醉漢見狀,非但不賠禮道歉,反倒惡人先告狀,罵蘇軾走路不長眼。
年近50的蘇軾,倒地之後,久久才緩過神來。友人忿忿不平,欲替他爭辯,卻被蘇軾攔下。
他看向身旁不依不饒的醉漢,笑著說:
_
「這裡的人不認識我,實在有趣,我可以開闢一番新天地了。」
《道德經》上說:
_
「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」
不辯,即是容忍,是為人立世的修養與德行。
人到中年,內心愈漸成熟,看過了世事沉浮,自不會計較眼前得失。
人生終究是行自己的路,食自己的飯,與他人無關。
容他人置喙,守自我初心,不僅是寬恕他人,也是饒過自己。
西漢文學家劉向曾說:
_
「山銳則不高,水狹則不深。」
山太陡峭,自不會太高,水面狹窄,亦不會太深。
珠峰之所以為世界屋脊,是因為山麓廣袤。大海之所以深邃萬里,是因為煙波浩渺。
人的胸懷,自當如珠峰,如大海,吞得下山河,才能山高水闊。
能容人,出則受人敬仰,入則高朋滿座;
能容事,退則海闊天空,進則平步青雲;
能容言,守則修身養性,攻則如火如荼。
願我們都能成為胸懷博大的人,使人生之路周道如砥,鬱郁芬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