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何一段關係,過分染上「錢」字交情,而沒有把控好分寸,大多慘劇收尾,輕則感情淡漠,重則反目成仇。
前段時間,在網上看到一則視頻。
一個女孩跪地痛哭,死死抓住閨蜜的手,極其卑微地哀求道:
「我借給你60萬,你哪怕還我50萬也好,我求求你,還我錢好不好。」
顯然,這是一個由「借錢」引發的悲劇。
因為沒有借條等字據,借款少要10萬,加上跪地苦求依舊沒能讓閨蜜良心發現。
情同手足的閨蜜,隨著這筆理不清的債一刀兩斷。
借錢見人品,更見人心。
俗話說,欠債還錢,天經地義。
老祖宗也在告誡我們,欠別人的東西,歸還,是天地道義,更是為人根本。
1.
借錢,其實也是在借信用
錢,說白了是私有財產,願意把它借出去的人,一定打心裡把對方當朋友。
任何人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,看似借的是錢,實則是借彼此的交情,更是借自己在對方心裡的信用。
借別人的東西,好似你消費了信用卡,如期還款,信用便是良好;逾期不還,信用則會損耗。
當你的信用損耗到一定的值,對方不僅對你失望、厭惡,更會把你永久性拉進心底的黑名單。
正如詩人莎士比亞所說:「失去了誠信,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。」
錢,最好不去借,實在需要,不念人情也好,不付利息也罷,自己的信用總歸要記得補全。
2.
還錢,也是在還品行
網上時常流傳一句話:「什麼最難?借錢最難。」
為什麼?因為錢是解決生計的硬通貨,永遠不會有人嫌錢多。一定意義上,肯借錢幫對方渡過難關,便是他的貴人。
遇到貴人,不珍惜,不感恩,編造各種理由拖欠,甚至賴帳,這不僅是債務問題,更是個人品行的缺失。
錢,於己重要,於人同樣重要,切莫因一時貪念而自損品行。
3.
拖欠債務,是自己最大的虧損
借來的錢,拖欠不還看似占了便宜,長此以往虧損的實是自己。
它不僅讓人養成愛借他人錢財的陋習,還會讓人失去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,更甚至因此臭名昭著。
失信者,大機率無人相助。
世事難料,困難常有,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清帳,其實可以提前告知,讓對方明白什麼情況。
千萬不能把別人當傻子,惡意拖欠,這樣的後果只會是既欠了金錢,又寒了人心。
路,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,暢通無阻或是寸步難行,皆由自己所造。
4.
子曰:「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」
意思是說,貧窮低賤是每個人都厭惡的,但如果不用正確的方法擺脫,便永遠擺脫不了。
說到底,藉助他人錢財只能應一時之需,並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,長此以往反而讓自己無力償還越積越多的債務,最終被壓垮。
所以,唯有讓自己袋中有存糧才是解決之道,不想借錢惹麻煩,一定要養成下面三個習慣。
拒絕過度消費
曾看到這樣一句話:
「金錢是什麼?金錢是澆花的水。澆的適量,可以使花木健壯,繁花似錦,花開四季鮮艷奪目。澆的過量,就使得花木連根腐爛。」
合理消費,好似錦上添花,過度消費,則猶如雪上加霜。
凡事應該秉承只買自己需要的、適合自己的,不逞強、不盲目、不狂熱、不報復性消費。
將所有花銷控制在自己能力範圍內,量入為出,適度消費。
拒絕養成用錢解決問題的惰性思維
正如小說家菲爾丁那句話:
「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上帝,它便會像魔鬼一樣折磨你。」
錢,從來只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輔助工具,倘若把它看作解決問題的首要或全部條件,不僅不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,反而會養成遇事逃避和偷懶的惡習。
正確的做法是,學會養成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再大的難題,把它一步步拆解成若干小問題,逐一解決,難度便會降低很多。
養成儲蓄的習慣
古巴比倫有一個金錢定律:
「金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。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收入,久而久之可以累積成一筆可觀的資產。」
其實,能夠切實解決所有與錢相關問題的方法,只有存錢。
無論多少,當你一點一點積累時,不僅會自覺地控制自己不去胡亂消費,還會隨著存款的增加而增強抗風險能力。生活,也會隨之逐漸增加底氣。
作家三毛曾說:「世上的悲劇大多和金錢脫不了關係。」
無數血淚經驗告訴我們,借錢,便是悲劇的開始。錢,能不借千萬別借。
倘若萬不得已,一定要讓自己具備還債的素質,清債的智慧,舉債的擔當,還清的決心。
俗話講:「好借好還,再借不難。」
莫為了蠅頭小利,丟失了個人大義。別因為幾個銅錢,寒了一片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