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禽曾問墨子道:
_
「多說話有好處嗎?」
墨子答道:
_
「蒼蠅、青蛙,白天黑夜叫個不停,叫得口乾舌疲,然而沒有人去聽它的。
但你看那雄雞,在黎明按時啼叫,天下震動,人們早早起身。
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?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。」
在生活中,無論是為人,還是處事,我們都離不開必要的交流和談話。
有時,一句話說好了,就能將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。
有時,一句話說壞了,反而會惹是生非,推波助瀾。
其實,一個人的嘴,就是他的風水。
在《拊掌錄》里有兩則故事。
有一次,石曼卿乘馬遊覽報寧寺,牽馬人一時失控,馬驚走,他不慎墜馬落地。
侍從人員連忙把他攙起來扶上馬鞍。
行人見此,都聚攏來圍觀看熱鬧,甚至都以為他一定會大發雷霆,把這個牽馬人痛罵一陣。
不料,石曼卿卻慢悠悠地揚起馬鞭,對牽馬人說:
_
「幸虧我是石學士,如果是瓦學士的話,豈不早被摔碎啦?」
遇到一些難堪的場面,不必太在意。
有時,一句幽默的解釋,不僅表明了自己的大氣,也給了他人台階下。
還有一則故事。
北宋文學家蘇軾為人率性灑脫,平時交了很多好友。
有個名叫韓宗儒的人,經常與他書信來往。
韓宗儒喜歡吃羊肉,可囊中羞澀。
他偶然得知,名將姚麟許酷愛蘇軾的書法,於是拿著蘇軾的回信到姚麟許那裡換肉吃。
這件事,被蘇軾的另外一個朋友黃庭堅知道了,於是給蘇軾看玩笑地說:
_
「從前王羲之用字和道士換鵝,傳為美談。現在你的字卻被人拿去換肉了。」
蘇軾聽後,哈哈大笑。
又有一天,韓宗儒又嘴饞了,可翻箱倒櫃找不到蘇軾的回信。
他就連寫兩封信給蘇軾,還專門派人等回信。蘇軾回了六個字:
_
「今日寒食,斷屠。」
遇到一些為難的局面,不必太計較。
有時,一句幽默的回應,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態度,也保護他人的自尊。
卓別林曾說過一段話:
_
「幽默是智慧的最高體現,具有幽默感的人,最富有個人魅力,
他不僅能與人愉快相處,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。」
其實,幽默是人際關係中,很好的潤滑劑。
有些話可以笑著說,就不要氣著講。有些話,可以軟著去表達,就不要硬著去對質。
當你學會用幽默的態度去為人處事時,就能緩解許多不必要的尷尬。
主持人蔡康永曾說:
_
「我不在乎說話之術,而在意說話之道,我的說話之道,就是把你放在心上。」
在生活中,我們很難去說服一個人。
每個人的立場不同,站位不同,只有當你站在別人的角度,替別人考慮時,你才容易被人信任。
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魯肅是孫權的軍師。
在赤壁大戰前,孫權還正猶豫要不要與曹操對決,並且當時很多許多大臣的意見都是主和。
當時魯肅知道此仗非打不可,但為了說服孫權,他還做了一番看似大逆不道的推斷。
他說,主公你想一想,如果曹操真的打來,文武大臣們誰都可以投降,我也可以,但唯獨你不能。
我們投降了還有封官進爵的機會,可以繼續過榮華富貴的日子,但主公你投降了,就只有死路一條。
沒想到孫權不僅沒有處罰他,反而聽了他的勸告,最後孫劉聯軍大破曹軍,取得了極大的勝利。
其實,有時勸人的言語,也不一定要多好聽,當你真心實意地為別人著想時,就能獲得他人的認可。
在《戰國策》中,有一則故事。
當時趙太后掌權,秦國要攻打趙國,於是趙國向齊國求助,
但齊國卻提出了要以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。
當時趙太后無論如何也不同意,甚至還說了,誰也不准在她面前勸諫,當時許多大臣們都束手無策。
但左師觸龍去見了趙太后,剛開始他並沒有直接說明來意,
先關心她的衣食起居,再從疼愛子女的角度對趙太后說,
沒有功勳的人是守不住地位的,如果趙太后真為長安君好,
就要讓他藉此機會為國立功,讓子民們徹底臣服。
於是趙太后聽了後,也就欣然地答應,把兒子送去當人質了。
其實,有時勸人的理由,也不一定要多高尚,
當你抱著理解和體諒他人的態度時,才能獲得他人的肯定。
在《資治通鑑》中有一則故事。
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,大宴群臣。宴席之上,魏王問到任座,自己是昏君還是明君。
正直的任座卻說:
_
「大王是昏君。」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,問:「何以見得?」
任座說:
_
「大王取得了城池,沒有按順序分給您的弟弟,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,可見您是昏君。」
魏王惱羞成怒,令手下把任座趕了出去,聽候發落。
接著魏王問下一個臣子,這位大臣知道,此時為任重說再多好話也沒用,
於是他腦袋靈機一轉,立馬說:
_
「大王是明君。」
魏王心中暗喜,忙問:
_
「何以見得?」
這位大臣說:
_
「臣曾聽說明君手下多出直臣,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,可見大王是明君!」
聽罷,魏王趕快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。
有時,面對不可避免的衝突,轉換一種表達,給到他人面子,就能挽回餘地。
還有一則故事。
有一回,乾隆問紀曉嵐:
_
「忠孝二字作何解釋?」
紀曉嵐答道:
_
「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,是為忠;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,是為孝。」
此話一出,乾隆要紀曉嵐以死明忠。當時,在不得以的情況下,紀曉嵐假意出去跳河。
不一會兒紀曉嵐又回到乾隆面前,乾隆笑問:
_
「你何以未死?」
紀曉嵐煞有其事地描述著,正要跳河時遇到了屈原。
屈原對他說,想當年楚王昏庸,自己才不得不死。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,你為什麼還要死呢?
乾隆聽後大笑,也就免了他的死令。
有時,面對不可逃避的難題,改變一種思路,給到他人誇讚,就能擺脫困境。
有一句話說:
_
「取象於錢,外圓內方。」
尤其在與人相處時,要找到一個令對方易於接受,且恰到好處的方式去溝通。
說話不必太直,太直容易得罪人。說話也不能太剛,太剛容易傷到己。
學誠法師曾說:
_
「你說的話,其實就是別人眼裡的你。大家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,好好說話,就是改變命運。」
當你說話的態度不同,方式不同,表達不同,就會帶來不一樣的結局。
有些話幽默著說,不要直白地說。有些話真誠地說,不要虛偽地說。
有些話圓融地說,不要強硬地去說。
你的旦夕禍福,有時恰恰藏在你的在嘴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