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由境造,境由心生, 有什麼樣的心情, 就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。 人與自然,各持其性,互為依存; 風景與心,彼此成全,相得益彰。 春風也許不解世情,總有秋韻醉過古今。 煙波渺渺,江水滔滔,總有時光不老; 斗轉星耀,山水妖嬈,總有歲月靜好。
心有風景
《菜根譚》:「得趣不在多,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;會景不在遠,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。」
真正的樂趣不在多,只要有一個小小池塘和幾塊奇岩怪石,山川景色就已經齊全;領悟大自然景色不必遠求,只要在茅屋窗下靜坐,讓清風拂面、明月照人就足以享受。
心中有風景,遍地風景,俯拾皆是。處處留心皆風景,每一處景色都是一種心情,不管走到哪兒,都是人生的風景。
心在哪裡,風景就在哪裡。遊子的風景在家鄉,雄鷹的風景在雲端,種子的風景在土裡。風景隨心,讓風景盛開在心上。
人生的風景,說到最後,是心靈的風景。優雅的人生,是平靜的心、平和的心態、平淡的活法滋養出來的從容和恬淡。
眼無是非
生活中充滿了是與非,人情世故,情感慾望,是非不斷,煩惱無盡,總要我們去判斷去取捨。
很多時候,我們會屈從於慾望所形成的不良習性無法自拔,又會偏執地自以為是。這是人性本來的弱點,可惜,一旦鑽進去,我們都不願意承認。
《壇經》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
人生真正的修行,眼睛不會緊盯世間別人的過失,而是看到別人的過錯就反觀自己的言行,這樣眼裡無是非。
古人云:「靜坐當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。」
眼裡沒有別人的是非,只反省自己的對錯,則不會口說是非,口裡無是非。
「眼裡無是非」不等於「是非不分」,小的是非紛爭不要有,大是大非還是要區分的。
在歲月的長河裡,人只有學會適時調節自己、學會隨時改變認知、學會即時轉換角度,才能在百態的心境里看到百變的風景。心若改變,態度就會改變;態度改變,習慣就會改變;習慣改變,性格就會改變;性格改變,人生就會改變。風景是永恆的經典,而學會欣賞風景,才是人生最經典的生活。